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检察公益诉讼“中国样本”何以走向世界?
2025-05-28 15:22:00  来源:检察日报

图①:《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中国角”陈列的“广东省检察机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双语手册封面。

图②:2025年3月6日,龙迪和唐瑞等外国专家在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交流分享中国检察机关推进候鸟保护和雾网治理的进展成效。

图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参会代表正在翻看中国检察公益诉讼案例宣传册。

图④:广东省检察机关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双语视频走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中国角”。

中国检察机关保护红树林、中华白海豚的双语宣传手册与视频,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缔约方大会“中国角”,吸引各国参会代表驻足;检察公益诉讼英文版新媒体作品《桥》《此心安处》通过最高检英文官方网站、印尼华文媒体《国际日报》等平台远播海外,收获诸多国际点赞;以法治之力守护长江生态的实践经验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被分享,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这些检察公益诉讼故事何以走向世界?又是如何突破文化隔阂、触达海外受众的?未来,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叙事还将如何在全球治理中续写新篇?近日,记者沿着检察公益诉讼的世界足迹采访了多位“讲述者”,共同解锁中国检察公益诉讼的“圈粉”密码。

善用者取其髓——发现好故事

谁道群生性命微?法律羽翼护鸟飞。

3月下旬,最高人民检察院收到一封来自国际鸟盟首席执行官马丁·哈珀的感谢信,信中写道:“贵院的创新治理模式,不仅有望挽救中国境内成百上千万的鸟类,更为地区乃至全球同类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讲好故事的前提,是“发现”好故事。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为记者讲述了上面这封感谢信的来历,恰好也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2019年10月,我们在出访考察欧洲环境司法制度时发现,欧洲检察官十分热衷保护候鸟,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邱景辉说。其实,候鸟保护一直是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议题,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

2023年9月,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滨海生态检察保护法治现代化”专题研讨会在江苏盐城召开。会上,有国际鸟盟的外国专家提出,在中国,被雾网捕杀的野生鸟类数量很大,这对亚太地区候鸟迁徙造成威胁,建议中国检察官出手整治。对此,邱景辉当场回应,我国修订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将捕鸟网列入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各地检察机关借鉴“电捕野生蚯蚓案”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治理经验,已针对捕鸟网问题加大惩治力度。会后,他持续向外国专家跟进介绍相关案件办理情况。

基于持续沟通交流,今年1月,国际鸟盟召开以“亚洲候鸟保护和雾网治理”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邀请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派员参会。“越是可能出现争端和误解的场合,我们越应该出席和发声。”邱景辉和同事牟琦、丁舒,在会上分享了我国检察机关在保护候鸟、治理雾网方面的经验与成效。

交流中,有两个案件引发了外国专家的极大兴趣:一个是上海市崇明区检察院办理的涉及“人鸟争食”的案件,检察机关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通过磋商、听证、实验等方式探索防鸟网线生产标准和使用规范,以统一执法尺度;另一个是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持续推动电商平台履行野生动物保护相关责任,促使其强化对售卖捕鸟网等禁捕工具的日常监管。

“外国专家看到我们在保护鸟类的同时注重兼顾农户使用防鸟网保护农作物、水产养殖的合法利益,认为这充分展现了检察机关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治理智慧,也感受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心和执行力。”牟琦和丁舒对这个故事的国际传播充满信心。

“线上研讨会结束后,整个国际鸟盟非常振奋,一直在讨论我们的公益诉讼经验。”春节前夕,国际鸟盟全球咨询小组成员、东方鸟会中国联合代表唐瑞给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肯定了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对候鸟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感谢中国检察官在会上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月下旬,得知中国检察机关正在从个案办理向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国际鸟盟首席执行官马丁·哈珀又亲自给最高检写来上面那封感谢信。

5月19日,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和唐瑞联合在《中国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消除对野生鸟类的威胁——中国创新式执法守护候鸟迁徙路》,称赞“这一行动充分展现了中国检察官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破解复杂环境难题的独特能力”,“将为周边国家完善其鸟类和栖息地保护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候鸟保护的中国故事,通过外国专家进行国际传播,更有感染力、公信度、持续性。”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磊看来,像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样承载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价值、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既能在法治理念上彰显我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原创性和优越性,又能在办案效果上诠释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大国责任担当、展现为全球治理作出中国贡献的故事,就是“好故事”。

除了候鸟保护,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守护红树林、斑海豹、中华白海豚、猪血木的故事频频亮相国际公约缔约方大会,生动展示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锰三角”矿业污染、浑源矿企非法开采等“硬骨头”的中国效率的故事在国际会议上被反复提及……这些“好故事”,一个接一个走出国门,像一粒粒种子,带着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先进理念和独特价值,在全球法治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善讲者传其神——寻找好方法

怎样把故事讲好?如何让世界听得进去中国检察好故事?“转变话语体系”是多位受访者提到的一个“秘诀”。

2024年11月,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三级高级检察官王菁和易小斌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环境法律实施与执法全球峰会”,分享我国检察公益诉讼及环境法治的先进经验。“我在报告时,会有意识地对框架结构、表述用语进行调整。”王菁说,在讲解技术赋能环境保护时,她直接介绍了中国检察机关在具体案例中是如何利用电子围栏和卫星遥感技术准确快速查明公益损害的。“我看到参会人员频频点头。会后,这一单元的主持人特地找我要了电子邮箱,说对在司法中运用技术手段很感兴趣,想以后继续与我们保持交流。”

参加同一场会议的易小斌也有类似体会。他发现,当讲到陕西省检察机关办理督促整治温室气体排放的案件时,参会人员纷纷拿出手机对着PPT拍照,“我猜测,他们从个案中发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工作和他们以前掌握的资讯不同,很意外,也觉得很有新意,所以想拍照后再去查询资料和深入了解”。

“由于各国制度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一个简单的案例远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听众理解和接受。”在易小斌看来,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办案经过,用生动的故事打动听众,以具体案例作为载体传递理念和价值观,效果会更好。

王菁则建议,以后也可以适当“请进来”,请外国友人来华介绍他们的制度和机制,从而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国外的话语体系。同时,王菁也提到了参会的一点“小遗憾”。这次发言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的翻译,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她在会上以中文发言,由同声传译转译为英文。“若能直接以英文沟通,对公益诉讼制度的解读会更加准确。这提醒我们,涉外法治人才的日常培养和储备至关重要。”

用多种形式丰富公益诉讼的世界表达,也是受访者们的共识,所以,不光面对面的讲述需要讲求方法,书面宣传也蕴含着门道。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的“中国角”展柜上,陈列着一份制作精美的“广东省检察机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双语手册,封面上橙红色的木棉花在中式宝蓝色琉璃瓦建筑的映衬下,格外鲜艳夺目。

广东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原主任,汕头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林淑瑜告诉记者,木棉花是广州市的市花,封面图片中这棵是中山纪念堂前有着300余年树龄的木棉王。“在资料中融入鲜明中国特色元素,精准凸显宣传题材,再配合视频、图片、画册等形式,有助于提升感染力,吸引国际友人的目光。”

除此之外,林淑瑜还告诉记者,他们在手册制作过程中特地邀请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老师协助典型案例的翻译,力求确保英文翻译的专业性。

“‘酒香也怕巷子深’,优质内容的国际传播也可能受到语言与文化隔阂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文华表示,“我国检察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采用受众易于接受、‘接地气’的表达方式,结合多元化载体进行对外传播,有效跨越了文化屏障,全方位展现了客观真实、公正温暖的中国检察形象,也让中国检察故事直抵人心,这为未来更多法治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善择者得其果——拓展好舞台

今年3月,应越南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邀请,最高检代表团一行5人来到越南,系统介绍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这次特别的邀请其实并不突然。

2023年5月,时任越南最高检常务副检察长的阮辉进就曾率团来中国考察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经验。今年2月中旬,已任越南最高检检察长的阮辉进又一次率团来到中国,并向应勇检察长提出,越南正为推进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准备,希望邀请中国检察官近期去越南,直接向他们传授相关经验。

短短一个多月之后,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为团长的中国检察代表团就应邀带着精心准备的讲稿和PPT,飞到了越南。

“我们对讲授内容作了充分准备,但实际情况令我们深感意外,没想到这次研讨会居然变成了一堂‘答疑课’!”随团赴越的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三级高级检察官解文轶回忆道。

原来,研讨会前,越方表示机会宝贵,希望中国检察官能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大家提问。于是,解文轶和同事们迅速调整讲稿,把介绍制度的时间进行了大量压缩。

在越南最高检的研讨会上,越南全国700多个地方院通过远程连线同时参加。除了提前征集的50多个问题和现场提问之外,仅地方连线就提出了40多个问题,只能归纳总结后再统一回应。“能看出他们前期做过很多功课,问的既有制度构建的问题,也有办案可能涉及的问题,都十分具体。”解文轶说,一半以上的时间他们都在答疑解惑,“相互间没有任何繁文缛节,有什么问题他们就直接问,我们就直接答,所以交流非常充分。”

正是这样“有来有回”的交流互鉴,为讲述中国检察故事提供了广阔而长久的国际舞台。

邱景辉告诉记者,我国检察机关一直充分依托国际公约、国际组织、总检察长会议机制等载体和平台,积极构建中国检察公益诉讼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当记者问及王菁参加“环境法律实施与执法全球峰会”的感受时,她说,参会的专家学者基本都是来自美洲、欧洲和澳洲,讲的也是英语,她没有看到其他亚洲面孔。“欧洲环保协会这么多年来一直与我们保持着良好关系,只要有国际会议,他们就会与我们沟通参会。这可能是我们作为唯一一个亚洲国家被邀请的原因。”王菁分析道。

除了“老朋友”,这些年,我国检察机关还在不断主动寻找讲故事的新舞台,不断拓展讲故事的新渠道。

2024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传来好消息,四川省泸县检察院报送的动漫《龙的桥——泸县检察院公益诉讼督促保护龙桥文物守护民间龙文化》,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微视频征集活动终评会上,入选了“入围案例”。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泸县则是中国的龙文化之乡,有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为代表的180余座龙桥群。“检察机关通过高质效履职,让文物得到了利用与保护,让文化得到了传承,这恰好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四川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吴华斌和泸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叶小刚向记者介绍,“这是检察机关唯一一个入选的案例。”

未来——让更多中国检察故事走向世界

让检察故事跨越山海,用公益诉讼联通世界。

“法治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认为,我国检察公益诉讼以法治话语向国际社会展示和传播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智慧,这能有效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法治文明的理解与认可,是法治国际传播的极佳路径。

近日,上海市检察机关保护候鸟的故事,已申报2025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广东省汕头市检察机关围绕福成批局旧址等涉侨文物保护开展的专项监督工作,正在积极申报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如何让中国检察故事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又怎样才能让中国法治声音传得更远、更加响亮?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主任、《中国故事》版主编严冰给出建议:“对检察故事的报道,内容上,要‘对得起中国’,以小切口展现大图景,通过一个故事折射出中国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形式上,要‘对得起故事’,见人见事见现场,叙事有起伏有波澜,让受众在掌声中共鸣、在笑声中感悟、在泪水中触动、在静默中深省。”

“扎扎实实办好案件是根本。”林淑瑜说,“要在办案中让检察机制高质效运转,让公共利益得到有力保护,用‘小案件’撬动‘大治理’,用丰富扎实的素材为国际传播打好坚实基础。”

徐向春表示,要胸怀天下,持续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遗产保护等全球共同议题,密切关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国际会议计划和在华动态特别是案例征集评选、项目招投标信息,主动对接国际传播需求,并提前储备相应的双语视频、案例集、宣传册等外宣素材,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常态化。

“强化交流互鉴是关键。”多位受访者指出,讲中国故事的意义不仅在于向世界传递中国经验,也在于通过国际对话汲取有益养分。邱景辉告诉记者,欧洲环保协会和国际合作交流领域的“益心为公”志愿者是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学习借鉴域外相关经验的重要通道。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对当地光污染控制专门立法,以保护海龟在沙滩上安全产卵,后续相关经验被贵州省毕节市检察机关用于黑颈鹤栖息地光污染防治案件的办理。

当然,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还需构建多元传播格局,“拓展平台、借船出海尤为重要”。

今年初,上海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的加拿大籍专家斯蒂文·朗古出镜录制了一期《ShanghaiEye》节目,解读中国检察机关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所作的努力,让海内外外籍人士直观感受到中国检察公益诉讼的温度。今年国际生态多样性日期间,斯蒂文·朗古邀请唐瑞、龙迪等外国专家参与了他主持的新一期《ShanghaiEye》候鸟保护专题节目。

“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国际传播体系,才能架起更广阔的沟通桥梁,用精彩的检察故事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徐向春说。

作者:  编辑:刘雨霏